1、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了解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4)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5)理解劳动的重要性、要求。(6)理解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能力目标】培养区分我国分配方式的能力,分析我国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弘扬劳动精神。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增强对我国实现
2、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认同。【科学精神】认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法治意识】 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要求、意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意义。教学难点: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一)引入新课如果说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在做大“蛋糕”,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就是在分“蛋糕”。 “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怎样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与
3、政策,我们会从中找到答案。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二)讲授新课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板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该村实行了什么样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种收入分配方式的看法。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该村村民获得分配的方式有按劳分配,也有按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4、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 按劳分配(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收入,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内容:在社
5、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意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类别对应形式适用范围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公有制经济按要素分配劳动要素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资本要素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技术要素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和技术转让的收入管理要素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生产经营中
6、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探究与分享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小吕一家人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当前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为什么会多种多样?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4. 居民收入的来源(1)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2)其他收入途径: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