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说课稿[2022课标].pdf

上传人:qc651291 文档编号:3738680 上传时间:2024-11-29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238.04KB 级别:精品资源 价格:300.00积分(10积分=1元)
下载 客服 下载 相关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说课稿[2022课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说课稿[2022课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我们的公共生活共生活大单元大单元(8 8 大家的大家的“朋友朋友”)(计划二课计划二课时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朋友朋友”)说课稿说课稿2022022 2课标课标 学校:学校:dxyc2360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指导教师:张元方一、说教学思路说明一、说教学思路说明二、说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内容分析三、说教学内容分析四、说教学重点四、说教学重点五、说教学难点五、说教学难点六、说学情分析六、说学情分析七、说教学准备七、说教学准备八、说分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八、说分课时学习活动

2、设计九、说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九、说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十、说作业设计十、说作业设计十一、说教学反思与改进十一、说教学反思与改进2一、说教学思路说明一、说教学思路说明(一)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公共设施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公共设施对社会秩序和公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增强对公共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初步形成对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认同感和感激之情。原理说明:政治认同是个体对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接受。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设施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培养他们对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认同,从而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尊重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习惯,引导

3、学生从自我做起,不破坏公共设施,形成文明使用公共设施的道德品质。原理说明: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和规范。通过教育学生尊重和保护公共设施,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法治观念:使学生了解与公共设施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破坏公共设施是违法行为,初步树立依法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形成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的自觉性。原理说明:法治观念是个体对法律制度的尊重和遵守。通过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学会在法律框架内行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健全人格:通过观察和讨论公共设施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公共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原理说明:健全人格是个体在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3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设施保护的责任,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到公共设施的保护中来,形成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原理说明: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知和承担。通过明确个人在公共设施保护中的责任,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二)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公共设施已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识

5、别和使用部分公共设施,但对其重要性和保护意识尚显不足。原理说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具备的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这是新知识学习的起点。了解这些已知内容有助于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新知内容分析:本课时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原理说明:新知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和深化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三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积极参与课堂,但自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仍需加强。原理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

6、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活动,既要挑战学生的潜能,又要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学习障碍突破策略: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和实地观察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公共设施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案例和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原理说明:针对学生的学习障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三)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4内容选择:围绕“认识我们的朋友”这一主题,选择常见的公共设施进行介绍,如分类垃圾箱、交通信号灯、休息椅等。内容组织:通过故事引入、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系统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原理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四)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公共设施的作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公共设施,通过表演加深对公共设施作用的理解。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破坏公共设施的后果,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原理说明:不同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五四制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五四制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五四制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五四制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二课时)(善待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二课时)(善待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10爱心的传递者)(计划二课时)(第二课时)( 善于帮助别人) 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10爱心的传递者)(计划二课时)(第二课时)( 善于帮助别人) 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8 大家的“朋友”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9生活离不开规则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规则) 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9生活离不开规则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规则) 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9生活离不开规则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规则) 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大单元 (9生活离不开规则 )(计划二课时)(第一课时)( 生活处处有规则) 教学设计[2022课标].pdf
  •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道德与法治 > 部编版(含2024版) > 三年级下册

    工信部备案:辽ICP备14008683号-4    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00372 辽公网安备 21102102000122号

    本站为信息分享及获取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